【雨生紅球藻的歷史、分布和分類】: |
|
個關于紅球藻的全面描述的英文資料是由T.E.Hazen 在1899年發(fā)表于Torrey 植物學俱樂部的報告中。他發(fā)現這種藻類經常以一種血紅色外殼的形式附著在水壇或靠海的周期性有水的淺水灣邊上,這種藻類的生命歷程是經過一個紅色的休眠階段,之后是一個綠色的游動階段,再之后又是一個紅色的休眠階段。 在那時,這種藻中的紅色物質的化學性質還不清楚,但是已經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haematochrom”,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蝦青素。Hazen在報告中說:“這種藻是非常普通的,在歐洲廣泛分布,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威尼斯都會發(fā)現…這種藻分布在從佛蒙特州到德克薩斯州,從馬薩諸塞州到內不拉斯加州,甚至更西的地方的廣闊區(qū)域內。 幾年后,Peebles(1901a,1909b)發(fā)表了這種藻的生長史,更為詳細的描述了“haematochrom”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變化。1934年,Elliot從細胞形態(tài)學的角度補充了這種藻類的生長史的細節(ji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出現四種典型的細胞形態(tài):小蟲體、長有鞭毛的大蟲體、沒有運動能力的膠鞘體、帶有堅硬細胞壁的紅色大細胞——紅孢囊(haematocysts)。在有充足營養(yǎng)的清潔環(huán)境中,大蟲體占主導地位;一旦環(huán)境惡化就會轉化為叫膠鞘體,之后轉化為具有抵抗力的紅孢囊,并開始積累蝦青素。隨后,當周圍的環(huán)境又變得營養(yǎng)充足適宜的時候,紅孢囊變成可運動的小蟲體,這些小蟲體長成膠鞘體或者大蟲體。 Pocock(1937和1961)在非洲獨立的研究并描述了紅球藻的分布和生長史。瑞典的Almgren(1966)描述了紅球藻的生態(tài)學和分布情況,這種藻類出現在雨后巖石上的小水坑上,零散的附著在不滲水的堅硬物體上。Droop(1961)還發(fā)現,紅球藻通常生長在巖石的水坑中,經常是在靠近海的巖石上,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紅球藻形體的暫時狀態(tài)要比恒定狀態(tài)普遍的多,部分是因為這些水坑中通常沒有其他競爭性的藻類,而與水坑的固有特性沒有什么關系。紅球藻比其他大多數藻類更能適應光線、溫度和鹽度的迅速且劇烈的變化,這是因為它具有迅速形成孢囊的能力。 雨生紅球藻又被叫做湖生紅球藻或湖生血球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綠藻,屬于團藻目,紅球藻科。我們現在知道這種藻在適宜它生長的條件下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與紅球藻相關的文獻中沒有任何有**的報道。 表一:分類 紅球藻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綠藻,分類如下: 門: 綠藻門 綱: 綠藻綱 目: 團藻目 科: 紅球藻科 屬: 紅球藻屬 種: 雨生種 雨生紅球藻中蝦青素含量為1.5%~10.0%,被看作是天然蝦青素的“濃縮品”. 大量研究表明雨生紅球藻對蝦青素的積累速率和生產總量較其它綠藻高,而且雨生紅球藻所含蝦青素及其酯類的配比(約70%的單酯,25%的雙酯及5%的單體)與水產養(yǎng)殖動物自身配比極為相似,這是通過化學合成和利用紅發(fā)夫酵母等提取的蝦青素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此外,雨生紅球藻中蝦青素的結構以3S一3 ’S型為主,與鮭魚等水產生物體內蝦青素結構基本一致;而紅發(fā)夫酵母中蝦青素結構則為3R一3 R型. 當前,雨生紅球藻被公認為自然界中生產天然蝦青素的生物,因此,利用這種微藻提取蝦青素無疑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已成為近年來國際上天然蝦青素生產的研究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