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來自于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對“暴露于昏暗和明亮光線下的”尼羅河草鼠(Nile grass rats,像人類一樣,是晝行性的,晚上睡覺)的大腦進行的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暴露于昏暗光線下的動物海馬體(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區(qū)域)喪失了約30%的能力,并且在之前訓練過的空間任務方面表現不佳。相反,暴露于明亮光線下的大鼠在空間任務方面的表現有明顯改善。
該研究還證實,先前暴露于昏暗光線的大鼠,在經過一個月的休息后,再暴露于明亮光線環(huán)境下4周,大腦能力能夠完全恢復。
這一獲得美國NIH資助的研究首次證明,在人類正常經歷范圍內的環(huán)境光線變化會導致大腦的結構改變。
參與該研究的Antonio A. Nú·ez教授解釋道到:“當我們將大鼠暴露在模擬‘中西部冬季陰天或典型的室內照明’的昏暗光線下,這些動物在空間學習方面表現出了缺陷。這類似于,當在購物中心或電影院待了幾個小時后,人們會在繁忙的停車場找不到他們的車。”
背后機制
進一步研究顯示,持續(xù)暴露在昏暗光線下會導致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物質顯著減少。該物質實際上是一種肽,能夠幫助維持海馬體和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中健康的連接(connections)和神經元,或者允許神經元“互相交流”的連接。
論文的第一作者Joel Soler說:“由于建立的連接變少,導致了依賴于海馬體的學習和記憶表現下降。換句話說,昏暗的光線會導致‘傻瓜’產生(Dim lights are producing dimwits)。”
研究意義
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獲得一個有趣的發(fā)現:光線并不是直接影響海馬體,也就是說,當穿過眼睛后,光線首先作用于大腦中的其他部位。Soler等正在調查嚙齒動物大腦中的一個潛在位點——下丘腦中的一組神經元,它們能產生一種影響大腦各種功能的肽——orexin。
他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提高暴露于昏暗光線下的大鼠的orexin水平,它們的大腦能否“在不重新暴露于明亮光線的前提下”就恢復正常。
研究者們認為,該項目可能會對老年人和青光眼、視網膜退化或認知障礙患者產生影響。舉例來說,對于患有眼疾,不能接收太多光線的人,我們能否通過直接操縱大腦中的這組神經元,為他們提供與暴露于明亮光線所能獲得的相同的益處。另一種可能性是,通過這種調節(jié),來改善老年人群和神經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
參考資料:
Dim light may make us dumber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