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管線快速擴增
該綜述指出,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這短短1年的時間里,全球免疫療法管線激增67%。2017年,相應的研究項目共有2031個。到了2018年,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飛速增加到了3394。
但研究人員們也指出,這一增長態(tài)勢并非均衡分布。如果我們按照種類進行區(qū)分,則腫瘤免疫療法大致可以被分成6類——靶向T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藥物(如針對PD-1或CTLA4的單克隆抗體)、其他免疫調節(jié)藥物(如靶向TLR或IFNAR1)、癌癥**、細胞療法(如CAR-T療法和TCR-T療法)、溶瘤病毒、以及靶向CD3的雙特異性抗體(如blinatumomab)。
其中,細胞療法的增長幅度,達到了113%。事實上,它也超過了癌癥**,成為了癌癥免疫療法的第一大類,占所有療法的四分之一。而溶瘤病毒則增長甚微,一年只增長了16%。
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
研究人員們在綜述里指出,過去一年里,癌癥免疫療法的靶點增長了約50%,總數(shù)目達到了417。從涉及的研究項目來看,越來越多的新靶點正得到研發(fā)人員的關注——去年,一半的研發(fā)管線來自23個熱門靶點。今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到了48,是去年的2倍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并沒有滿足于重復過去的成功。綜合來看,那些已經(jīng)有獲批新藥的靶點,盡管還能夠吸引新的研發(fā)項目,但總體的增長幅度不如那些尚未有獲批新藥的靶點。舉例來說,上文中我們提到細胞療法項目的增長幅度為113%,但其中靶向CD19的細胞療法,只增加了37%,不如新興的細胞療法。而在另一方面,靶向腫瘤新抗原的研發(fā)管線則在一年里增加了133%。
研究人員們指出,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未來,我們有望看到更多類型的癌癥免疫療法獲批上市。
誰在研發(fā)免疫療法?
2018年,共有655個公司與機構正在積極研發(fā)免疫療法,這一數(shù)字較去年同期增長42%。如人們所料,最為活躍的公司與機構榜單上,前8名均為大型醫(yī)藥企業(yè)。但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科研機構也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份榜單的前15名里,有4家屬于科研機構,其中三家來自中國,它們分別是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療研究院(Shenzhen Geno-Immune Medical Institute),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China PLA General Hospital),以及第三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One)。
當然,這一年雖然增加了許多癌癥免疫療法,但大多還處于研發(fā)早期——這些管線中,處于臨床前階段的療法共有2107個,比去年同期增長97%,且要高于處于臨床階段的療法(1287個)。這雖然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療法的研發(fā),但也表明距離這些免疫療法問世,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總結
在綜述的最后,作者們也指出,盡管癌癥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IDO1抑制劑等新靶點在研發(fā)上的失利也表明,科學轉化成療法的道路上存在一定風險。往前方看,為了帶來更多療法,科學證據(jù)必須是首要的考慮因素。如果我們能找到預示患者良好預后的生物標志物,并綜合成功與失敗的臨床試驗進行分析,那無疑能讓我們距離成功更近一步。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