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至今,藥店的整合出現了新的趨勢——被并購的主要對象不再是各區(qū)域排名前幾位的連鎖,中小連鎖和單體藥店開始大量出現在民營上市連鎖的收購名單上。受各種政策和市場競爭因素影響,單體藥店的數量逐年萎縮是必然趨勢,但大部分中小連鎖的歸宿還充滿懸念。
據商務部《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yè)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藥店453738家,其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yè)5409家,下轄門店229224家,零售單體藥店224514家。今年1~9月,最主要的整合力量之一的民營上市連鎖并購的門店總數為1297家,據此推測,即使加上其他各種整合力量,被并購的中小連鎖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小。
無論是上游的工業(yè)企業(yè)還是下游的商業(yè)企業(yè),都在不斷趨向集中,市場份額持續(xù)上升。在這樣的競爭環(huán)境里,中小連鎖靠一己之力難有大的作為,融入資本大潮是較為理想的選擇。但中小連鎖選擇與什么樣的對象合作,以什么樣的方式進入,需要認真考量。
中小連鎖如何開?上市之路不易行
不必諱言,許多中小連鎖都想通過“現金+股權”的方式投靠“大樹”,能夠圓上市之夢,在資本市場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由于各路資本的瘋狂進入和四大民營上市連鎖的示范作用,他們相信上市之路并不遙遠。但從省級區(qū)域龍頭上市的進展來看,這個目標的距離恐怕還很漫長。
聯盟盛行之時,曾有一些聯盟提出這樣的設想:將來從會員單位中挑選出部分優(yōu)質門店 “捆綁”上市,不過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如今有了外來資本的介入,能否美夢成真?
對于中小連鎖,四大民營上市連鎖要么全資收購,要么控股,而各省區(qū)域龍頭在沒有上市之前,以“現金+股權”整合的也是同區(qū)域規(guī)模較大的連鎖,這意味著多數的中小連鎖如果想走上市之路,只能選擇規(guī)模更小一些、且被資本相中的市級區(qū)域龍頭。
華泰證券對投資連鎖有三大要求:一是在所在區(qū)域中的經營規(guī)模位列第一或第二,且市場占比較高;二是企業(yè)經營質量與盈利能力良好,具備長久發(fā)展、持續(xù)上升的空間、能力與趨勢;三是企業(yè)的高管要有企業(yè)家**,能夠腳踏實地,有干事業(yè)的決心和耐心。按此標準,符合條件的市級區(qū)域龍頭要多于省級區(qū)域龍頭。
目前對藥店整合投資力度的是高瓴資本、基石資本、華泰系和大摩資本,對于幾個億到十余億之間的市級區(qū)域龍頭連鎖,投資額大多是1億元。這些資本希望在市級區(qū)域龍頭的帶頭下,有更多的中小連鎖以“現金+股權”的方式加入。
融資、收購、再融資、再收購,四大民營上市正在走著這樣一條發(fā)展壯大之路,而且成績顯著。1億元對于市級區(qū)域龍頭連鎖來說當然是不夠的,需要像許多電商一樣,進行更多頻次的融資,進行與更多連鎖的整合,因此上市的歷程會更長。
此外,市場區(qū)域龍頭連鎖還要面臨兩大挑戰(zhàn),一是并購藥店的成本越來越高,二是需要更多的整合時間。倘若再融資、再收購的循環(huán)道路走得不順暢,“盟友”們就有可能失去信心,以資本為紐帶“捆綁”而成的“航母”分崩離析。
為了達到讓上游供應商滿意的產品上量目的,有些聯盟紛紛成立了由主要股東單位共同出資的實體公司,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很大,大部分都做不下去或難成氣候,因為各有自己的品種體系,眾口難調。相比之下,中小連鎖的規(guī)模更小,高毛產品更多,管理更粗放,因此整合的難度更大。
假如中小連鎖以上市為目標,除了要做好長期作戰(zhàn)的心理準備,還要承擔資本“退潮”的風險,而在現實中,已有連鎖因整合而導致發(fā)展停滯、被競爭對手超越的案例。
“控股”還是“參股”?
不少藥店老總認為,在整合的趨勢下,藥店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整合別人要么被別人整合,似乎中小連鎖需要盡快做出選擇,否則就會落伍,甚至被淘汰。事實是:經過近幾年的并購,被并購的中小連鎖仍是少數,大部分還“活著”。
假如藥店的競爭格局像一些業(yè)內人士所預測,將來每個省級市場可能最終形成幾家大連鎖主導的競爭格局,中小連鎖亦可投靠其中一家大連鎖。至于選擇“控股”或“參股”,區(qū)別在于是讓別人代表自己“操心”,還是自己繼續(xù)“操心”。
從已發(fā)生的收購案例來看,全資收購的最多,被控股的次之,參股的很少,甚至有的原來是參股,最后變成了全資收購,這說明中小連鎖對經營前景的信心不足。
的確,當前無論是從政策環(huán)境還是市場環(huán)境都較有利于大連鎖發(fā)展,如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處方外流等,都促使品牌藥企與大連鎖的合作更加緊密,而資本相中大連鎖,使不少中小連鎖失去了以往與大連鎖抗衡的底氣。其實這種心態(tài)大可不必,壓力比以前大是必然的,但不至于大到中小連鎖經營無法維持的地步。
中小連鎖若有意以資本的方式合作,應該首先考慮兩個問題:1、是不是到了必須要進行資本合作的時候?2、合作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企業(yè)今后的發(fā)展?聞名全球的華為至今堅持不上市,上市后折戟的企業(yè)也不少。
接受“控股”有個前提,那就是收購方在控股后可以在管理、品種等方面帶來提升。如果只是為了拿錢,倒不如在現階段套現賣個好價錢。選擇參股可獲得的資金相對較少,但顯然其意義并不僅在于此。上市連鎖的融資主要用于門店拓展、配送中心和信息工程的建設,而中小連鎖在這三方面難有大的作為。“參股”是雙方結合的一種誠意,是在某些方面但不限于這些方面的合作嘗試,如用“參股”形式進行品種的合作,最終形成統一的品牌。
“控股”也好,“參股”也罷,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化。如今,發(fā)生于中小連鎖之間的“控股”與“參股”案例逐漸增多,并不等于這些連鎖拒絕外來資本,而是他們相信憑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更大,在合適的時機再引入外部資本或者與大連鎖合作。比起一級城市的中小連鎖,二三線城市的中小連鎖數量更多,“勢力”更大,此消彼長,在短期內不會形成較大的差距。
其實,當前中小連鎖最欠缺的不是資金,而是管理效率與商品力的提升。今年第三季度老百姓和益豐加盟店的數量大幅度上升,說明其品種和管理優(yōu)勢對中小連鎖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不排除這些藥店日后以資本合作方式并入老百姓或益豐旗下的可能性。
因此,中小連鎖當前亟需的不是“控股”或“參股”,而是要選擇與誰“控股”或“參股”,什么時候“控股”或“參股”。
益豐大藥房2018年1~9月并購情況一覽表
主動作為,拒絕“觀望”
今年由21世紀藥店報評選的《2017~2018年度中國連鎖藥店綜合實力百強企業(yè)》的上榜門檻是年銷售額近4億元,比去年略有下降(因為有許多去年的百強連鎖已被收購)。年銷售額在幾千萬元至4億元之間的連鎖也不少,是不是這部分連鎖只能是被整合的對象?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整合與被整合,都要因時順勢而變。在被老百姓收購之前,揚州百信緣是當地的龍頭連鎖,被老百姓并購后,老百姓又以揚州百信緣為“平臺”,對當地的藥店進行“整合”。高濟醫(yī)療也是如此,在四川通過東升對當地的連鎖進行整合,在廣東通過邦健對當地的連鎖進行整合。
今年1~9月,民營上市連鎖收購的門店總數為1297家,占其新增門店數的65.5%,而在被收購的門店中,以縣級市場的小連鎖和有幾家門店的單體藥店居多。同時還應該看到,大參林自開店的數量遠遠高于收購的門店,前者為530家,后者為181家,而一心堂更是全部自建。這兩家上市連鎖的相同之處都是重視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市場的開發(fā),進行高密度的門店布點。由此可見,對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市場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
最近有消息稱,高瓴資本正在全國實施一個高達幾百億元的并購規(guī)劃,目前已經把許多連鎖納入旗下。在廣西、四川、湖北、江蘇等各路資本并購的重點省份,二三線市場的中小連鎖已經明顯感受到外來連鎖的擴張壓力。以廣西為例,競爭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可能就在一兩年間。
中小連鎖可以暫時觀望,但不能消極等待,應當順應整合大勢主動作為。中小連鎖熟悉當地消費者的用藥習慣,擁有良好的地政關系和各種資源,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品牌,面對挾資本實力的大連鎖擴張并非沒有一較之力,其短板在于管理、品類、人才等方面。走資本之路并非一定要上市,可通過“參股”方式,與有這些優(yōu)勢的同等規(guī)模連鎖聯手,互補長短,在合適時機再聯大靠強。
面對各路資本紛紛伸出的“橄欖枝”,或許有些中小連鎖認為“皇帝女不愁嫁”,待價而沽就好。但在整個醫(yī)藥產業(yè)鏈正在發(fā)生巨變的環(huán)境里,可能得到的結果不是“參股”或“控股”,而是“全資收購”,這意味著從此退出藥品零售市場的舞臺。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