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肝炎,主要經血液傳播,如不潔針頭、輸血、穿刺等,僅在美國就有400萬感染群體,在中國約有1000萬患者,而在全世界患有丙肝的人數(shù)大約有1.8億人之多。丙肝潛伏期長,早期癥狀不明顯,如果不及時控制感染情況,會引起肝細胞的纖維化,并逐步導致肝硬化,進而發(fā)展成為肝癌。對于丙肝的治療,早期主要以干擾素和利巴韋林配合用藥,但副作用較大,后來陸續(xù)不斷有新的化合物問世,如特拉匹韋(Telaprevir)、索非布韋(Sofosbuvir)等,而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有Radalbuvir等。由于HCV的基因型有六種之多,亞基因型就更多了。另外,長時間服用單一的抗病毒 藥物容易引起耐藥性,因此和HCV的斗爭將是長期的。
Beclabuvir(BMS-791325)是Bristol-Myers Squibb開發(fā)的一種非核苷類NS5B RNA聚合酶抑制劑,目前還處于臨床研究階段(Phase III)。與其他含環(huán)丙烷結構藥物不同的是,Beclabuvir的并環(huán)手性環(huán)丙烷結構對工藝放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環(huán)丙烷結構具有較大的環(huán)張力,因此在藥物結構中能夠對分子的構象自由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在進行先導物優(yōu)化時,嵌入環(huán)丙烷結構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分別以“藥物化學路線”和“工藝放大路線”介紹此Beclabuvir的制備方法,以供參考。
藥物化學路線
援引Boehringer-Ingelheim類似化合物的專利,以6-吲哚甲酸為起始原料,在堿性條件下,吲哚3位與環(huán)己酮發(fā)生親核加成-消除反應,然后在50 psi的氫壓下還原共軛雙鍵、甲酯化,得到6-吲哚甲酸酯類化合物3,將3溴化后水解,以5步操作,56%的總收率得到羧酸4,BMS早期的專利以化合物4為起始原料,與N,N-二甲基磺酰胺縮合后再與硼酸6偶聯(lián),得到醛7。
在得到醛7后,將其與磷酸酯8在CsCO3作用下發(fā)生Michael addition-HWE烯化串聯(lián)反應(其具體歷程如圖四所示),得到不飽和酯9,9在經典的Corey-Chaykovsky條件下反應得到消旋環(huán)丙烷化產物10,將10手性拆分,得到的光學純產物11后,水解成酸與12縮合,得到目標產物13。
上述的藥物化學路線呈線性策略,以中間體4計,共需7步,總收率約14%,基本能夠滿足早期的活性測試、毒理、動物試驗,但由于磷酸酯8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聚合反應,且手性拆分在整個路線的后續(xù)階段,造成較大的浪費,因此,為滿足后續(xù)開展的臨床試驗,需要一條更加可靠而且能夠放大的路線。
工藝路線
依據(jù)匯聚式的合成策略,將化合物13拆解為三個單一模塊:14、12、15,首先14與15經N-烷基化反應組合,然后分子內偶聯(lián)反應得到八元并環(huán)體系,最后與12縮合得到目標產物13,此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第一、單獨制備手性環(huán)丙烷模塊15,避免了在路線后階段手性拆分的巨大浪費(理論上只有50%的收率);第二,將12的組裝放在了路線的最后階段,因為化合物12價格高昂,試劑級別的可以賣到5000 ¥/g;第三,單個模塊制備的優(yōu)化,不會影響整條工藝路線,尤其是中間體15。整個設計中,難度較大的在于手性環(huán)丙烷模塊的制備,BMS的工藝化學家采用了不對稱的金屬催化卡賓環(huán)丙烷化反應。
中間體14的制備
藥物化學路線中,化合物3的制備需要三步反應,而且還要用到貴金屬催化劑,采用還原烷基化反應后,大大提高了反應的效率,以兩步72%的收率得到中間體3,在放大到100kg級別時,收率和產物質量仍能保持,兩步操作均只需要簡單的后處理即可達到理想純度。值得注意的是,NaOH水解時,堿的濃度過大會導致酯交換產物的出現(xiàn)。將3與N,N-二甲基磺酰胺在先前的縮合條件下反應時,發(fā)現(xiàn)生成了較多的雜質18,由于沒有溴取代的存在,吲哚氮的親核性較強,與磺酰胺競爭性的進攻?;溥蚧钚灾虚g體,產生雜質18。
在嘗試更換溶劑以及調整加料順序,仍不能改善反應狀況后,用Boc將吲哚暫時保護,以DBU做堿,完成磺酰胺的制備后,再脫除保護基。通常情況下,Boc保護采用酸性條件脫除,但是在該路線中,由于未反應的CDI在酸性條件下快速分解,釋放出大量的CO2氣體,容易引發(fā)安全事故,因此將中間體4c在堿性條件下加熱,在脫除Boc保護的同時,過量的CDI發(fā)生緩慢可控的分解,待反應完全后,加入鹽酸中和,可以76%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14。重復四個批次,總計得到254 Kg的產物,產品質量和收率均能保持穩(wěn)定。
手性環(huán)丙烷15的制備
手性環(huán)丙烷模塊15可以簡化為前體化合物19,令人驚喜的是,化合物19表現(xiàn)出良好的結晶性,而且與(R)-1-苯乙胺((R)-AMBA)形成的鹽20也能很好的結晶,這一性質不僅可以用于手性拆分制備模塊15,也可以在不對稱合成中提高產物的ee值。在得到鹽20后,將其溶解在乙醇中,利用TMSCl原位生成HCl,很順利的發(fā)生酯化反應。在進行羥基的甲苯磺酰化時,優(yōu)選DABCO,其不僅能起到堿的作用,同時也能催化該反應的進行,一般在進行磺酰化反應時,常用吡啶做堿或溶劑,其他有機堿則經常會遇到反應不完或反應很慢的現(xiàn)象,考慮到吡啶的揮發(fā)性以及**,采用DABCO是很好的一個選擇。至此,關鍵的步驟就在于手性化合物19的制備。
1996年,Huw M. L.Davies在JACS上報道過一例關于不對稱的金屬催化環(huán)丙烷化反應,重氮化物在手性銠金屬配合物的催化下,與烯烴發(fā)生不對稱卡賓插入,得到手性環(huán)丙烷產物。受此啟發(fā),烯烴22與23經此法反應得到化合物21,然后將雙鍵切斷成醛,再還原可得到目標化合物19a。眾所周知,重氮化物的穩(wěn)定性欠佳,在工藝過程中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如何放大該過程則成為關鍵問題。
將3-甲氧基苯甲醛在醋酸中溴化,然后過濾,所得濾餅用碳酸鈉溶液多次洗滌,除去多余的醋酸,以85%的收率得到溴化產物25。經Wittig反應得到關鍵前體22,此步反應的后處理非常重要,因為殘留的三苯基膦會嚴重的影響下一步不對稱環(huán)丙烷化反應,即使是400 ppm的殘留也會造成催化效率的降低,因此,當反應完全后,加入過碳酸鈉和H2O2水溶液,將殘余的三苯基膦氧化為三苯氧磷,然后將產物溶于正庚烷中,三苯氧磷結晶析出,并用堿性氧化鋁過濾,蒸發(fā)掉部分溶劑后,可得到約25%質量濃度的化合物22正庚烷溶液。放大至公斤級別時,收率在55%-65%左右。
重氮化物23的制備以26為原料,在乙腈中與4-ABSA反應,可以77%的收率得到重氮化物,水相后處理可清除掉DBU,同時4-ABSA產生的磺胺類物質結晶析出,通過簡單的過濾即可除去,值得注意的是,乙腈的溶劑殘留會影響到下一步催化劑的效率,需控制在0.5%以內。在進行關鍵的環(huán)丙烷化反應之前,對重氮化物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需要有充分的認識,因為此類化合物易分解產生N2,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但與其他重氮化物不同的是,23雖容易變質,但不會放出氮氣,而是經電環(huán)化反應生成吡唑類產物27,在固體狀態(tài)下,其起始變質溫度為42 ℃,在溶液中,其穩(wěn)定性和溶劑以及濃度密切相關,通過量熱法分析可知,在小于10%質量濃度的正庚烷溶液中,其變質速率在3?5%之間,但電環(huán)化產物27不溶于正庚烷,在使用之前過濾即可保證重氮化物23的純度。
得到烯烴22和重氮化物23后(兩者均為正庚烷溶液),以23為基準,在反應釜中加入1.1當量的22,然后室溫下加入0.2 mol %的Rh2(S-DOSP)4,控制23在1 h內加完(過快加入會產生大量N2,易造成沖料事故),收率能夠達到90%,該反應放大時產物ee值介于80.6%到83.2%之間,至此,完成了關鍵的不對稱環(huán)丙烷化反應。
最終的模塊組裝
在完成關鍵的環(huán)丙烷化反應后,將反應液的溶劑置換為DCM,經過雙鍵的臭氧化、臭氧化物還原等一系列的官能團轉化后,得到羧酸鋰化合物21a,用MTBE萃取堿性水相溶液,即可除去過量22以及21氧化還原過程所產生的雜質,再將水相用HCl調回酸性后,萃取即可得到純化的環(huán)丙烷化產物,將化合物20用(R)-1-苯乙胺進行結晶,可將ee值由80%左右提高到99%以上,然后參照先前手性拆分時優(yōu)化的路線(圖八)順利得到模塊15。
在進行吲哚氮的烷基化時,首先采用15的結晶體,但是差示掃描量熱法分析顯示15容易發(fā)生自催化的環(huán)丙烷開環(huán)反應,將15制備成4 L/kg的甲苯溶液,能夠較好的避免這一現(xiàn)象。在烷基化反應時,發(fā)現(xiàn)堿的用量非常重要,即使稍過量的堿,也會造成環(huán)丙烷部分的差向異構化(28a),此外,少量的28a也會影響到產物的結晶,多次優(yōu)化表明,吲哚模塊宜稍微過量(1.1 equiv),堿的用量宜控制在1.9~1.95當量之間,在具體操作時,吲哚模塊和堿宜首先加90%的用量,然后根據(jù)反應進行的情況補加額外的堿和吲哚14,可保證15反應完全,在300 g規(guī)模的小試中,能以99%的HPLC純度和74%的收率能得到產物28。由于此操作較為復雜,放大至公斤級時,略去了補加這一操作,容忍部分15未反應以保障產物的質量以及結晶性。在中試時,該反應的重復性較差,分三個批次制備了181 Kg的28,產率分別為39%、51%以及61%,純度能保持在92%以上,因此吲哚模塊的烷基化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優(yōu)化才能達到商業(yè)化的要求。
在進行28的吲哚芳基化反應時,先采用化合物29進行模型研究。在進行初步篩選后,以NMP為溶劑,掉溴產物30a較多,DMF和DMAc相對較好,此外,溶劑中水含量過高也會引起掉溴產物的增多。催化劑篩選顯示Pd(dba)2 和 Pd(tfa)2也會產生較多的30a,而Pd(OAc)2效果較佳,僅5mol %的用量就能保證底物完全轉化。對配體的篩選發(fā)現(xiàn)PCy3HBF4效果,而卡賓類配體則會產生大量的化合物30b。小量反應時采用K2CO3做堿,在放大時發(fā)現(xiàn)了掉溴產物的出現(xiàn),換用KOAc后則很好的避免了這一問題。經過模型研究后,探索出的條件為:5 mol %的Pd(OAc)2,10 mol %的PCy3·HBF4,5當量的KOAc,反應完全后,除目標產物外,有部分酯基水解產物30c出現(xiàn),但這并不影響,因為下一步就是酯水解。
值得高興的是,模型研究的條件能夠很好的移植到底物28的分子內偶聯(lián)反應中。將甲酯置換為乙酯后,水解穩(wěn)定性得到提高,待反應完全后,將DMAc蒸發(fā),加入檸檬酸溶液,MTBE萃取后加入KOH水溶液劇烈攪拌,水解完全后首先用MTBE萃取除去磷配體,然后檸檬酸中和后將產物用MTBE萃取出來,將溶劑置換為乙醇,加入KOEt溶液后,產物以鉀鹽合一分子乙醇的形式析出,結合的乙醇需要在超過50 oC的溫度下才能除去但這會導致產物變色,因此不適宜。重復該過程得到9.14 Kg的目標產物,平均收率68.2%,主要雜質為掉溴產物28b,鈀殘留也較高(~110 ppm)。
上述路線還存在諸多缺陷,首先反應時間較長,需要12-16 h;其次,高沸點的DMAc不便于后期的處理;再次,鈀殘留過高;最后操作冗長,不夠簡練。首先對關鍵的鈀催化分子內偶聯(lián)反應的堿進行了大量篩選,最后發(fā)現(xiàn)采用KHCO3能夠大幅縮短反應時間,只需要4 h就能反應完全;將溶劑置換為DMAc/PhMe = 1:1的混合溶劑,偶聯(lián)反應完全后,直接將水和固體的KOH加至冷卻的反應液中,略去了檸檬酸中和的操作。待酯水解完全后過濾除去鈀催化劑,同時未水解的雜質28a溶解在甲苯中也被帶走,然后將水相用鹽酸中和,MTBE萃取,大量的DMAc溶于水相被除去,避免了DMAc的蒸發(fā)操作;將MTBE置換為乙醇,在加入KOEt結晶之前,加入少量的DMAc能夠促進結晶,與先前的操作相比,僅需一次結晶過程就能完成產物的全部析出,最終產物以鉀鹽合1/2DMAc的形式析出,同時也避免了殘留乙醇的處理過程,收率也得到了提高,達到85%,鈀殘留小于100 ppm,操作流程也得以簡化。
在進行最終的酰胺化時,采用先前藥物化學路線中的TBTU作為縮合試劑,但是產生較多的雜質,且反應液顏色很重,純化操作復雜,而EDAC體系則表現(xiàn)非常好,在對反應溶劑的篩選中發(fā)現(xiàn)MeCN、DMF、THF均適用于此縮合反應,但MeCN是最為合適的選擇,因為MeCN與31?K共沸蒸餾可有效去除原料中殘留的乙醇以及水分。經優(yōu)化后的操作流程如下:底物共沸蒸餾、加入12,然后在依次加入HOBt、EDAC、DIPEA,未觀察到可能的雜質32a和32b的出現(xiàn)。由于產物BMS-791325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EDAC的副產物以及HOBt、DIPEA也均溶于水,后處理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產物的大量損失,因此在萃取處理時,用醋酸將水相酸堿性調至終產物的等電點范圍內(pH ~4.5?7.0,等電點是一個分子或者表面不帶電荷時的pH值),能夠有效的避免產物的損失。
經上述處理后,有機相中仍然含有大量HOBt,通常HOBt可采用堿性水溶液除去,但如果采用此法,API損失較為嚴重,將傳統(tǒng)的堿性水溶液調整為pH = 7的K2HPO4/KH2PO4緩沖溶液,將萃取溶劑由EtOAc調整為iPrOAc,可有效的除去HOBt,處理完后,將所得的有機相(MeCN/iPrOAc)用iPrOAc恒容蒸餾,MeCN殘留可降至檢測限以下,然后再次用EtOH恒容蒸餾,將iPrOAc置換為EtOH,最后加入鹽酸乙醇和MTBE結晶,得到目標產物的鹽酸鹽結晶,經過上述工藝,分三個批次制備了68.9 Kg的BMS-791325鹽酸鹽,平均收率78.5%,HPLC純度大于99.6%,且ee值在99%以上。此工藝的缺點在于,大約有16%的產物殘留在母液中無法析出,因此還需要后續(xù)的優(yōu)化。
備注:恒容蒸發(fā)是工藝中常見的溶劑置換操作,將含有產物的有機相蒸發(fā)至產物即將析出的臨界點,然后持續(xù)加入置換溶劑,保證加入量和蒸發(fā)量相等,即保持產物溶液的體積不變,此操作能夠有效的除去限制溶劑的殘余。
總結
本文簡要介紹了Beclabuvir(BMS-791325)從藥物化學路線到工藝生產路線的開發(fā)歷程。工藝路線采用了高效的匯聚式合成策略,吲哚模塊14經六步操作三次純化,總收率達到53%。模塊20的(R)-1-苯乙胺鹽的制備經不對稱環(huán)丙烷化反應及連續(xù)的官能團轉化得到(七步反應,兩次分離純化),總收率26%。最后的組合(模塊14、20以及12)經六步反應三次分離純化,總收率32%,整個工藝路線最長線性步驟12步,以8.2%的最終總收率得到目標產物BMS-791325?HCl。
利用重氮化物進行卡賓插入反應,是天然產物合成中非常高效的操作,但是由于其安全性以及穩(wěn)定性的問題,限制了此類中間體在工業(yè)領域的應用。此工藝路線是Davis不對稱環(huán)丙烷化的首次工業(yè)應用,其對重氮化物的操作非常值得借鑒!在整個工藝開發(fā)中,對化合物的安全性以及穩(wěn)定性的仔細研究,如重氮化物23以及環(huán)丙烷產物15,是安全生產和工藝順利開發(fā)的保障,最后對于后處理的細致研究,如緩沖溶液洗滌、恒容蒸餾等,也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