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所退化、看似“無足輕重”的器官中,闌尾大概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些觀點認為,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我們不再需要闌尾來幫助消化。但逐漸也有證據(jù)顯示,闌尾中存在不少有益的腸道細菌。
最近一些研究還將闌尾切除與帕金森病關聯(lián)了起來。闌尾切除術是最常見的急診手術之一,而帕金森病是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二大最常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全球估計多達610萬人患有帕金森病。這兩種疾病之間有意思的聯(lián)系也得到了《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的關注。
兩項研究結論相反?
近期在消化疾病會議上公布的研究顯示,切除闌尾的患者帕金森病風險更高。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對6220多萬美國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進行分析,從中確定了近49萬名接受過闌尾切除術的患者。其中,0.92%的患者在闌尾切除術至少6個月后被診斷為帕金森病。而在未接受闌尾切除術的6170萬患者中,僅有0.29%的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病。統(tǒng)計顯示,相比較于未切除人群,闌尾切除患者發(fā)生帕金森病的風險是其3倍。
而另一項去年發(fā)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大型研究,結論則截然不同。美國范安德爾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及其合作團隊對160多萬人群超過半個世紀的隨訪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其中大多受試者生活在瑞典。接在接受闌尾切除術的患者中,帕金森病發(fā)病率為每10萬人-年1.6例,而未切除闌尾人群的發(fā)病率則為每10萬人-年1.98例。也就是說,在切除闌尾的人群中,帕金森病風險低25%。而且,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接受過闌尾切除術的患者平均診斷年齡也要晚3.6年。
范安德爾研究所Viviane Labrie博士表示,兩項研究結論相反,可能的原因是前者觀察時間太短,“6個月遠遠短于帕金森病長達20年的前驅期。”
瞄準同一個標志物:α-突觸核蛋白
雖然結論不一致,但兩項研究均關注了α-突觸核蛋白——這是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的一種異常沉積物,其聚集形成的路易體是帕金森病的標志物之一,但尚無法確定為病因。有研究顯示,正常的α-突觸核蛋白參與神經(jīng)傳遞,而這種蛋白質同時也存在于胃腸道中,這也是不少科學家開始探尋闌尾和帕金森病關聯(lián)的原因。
對于切除闌尾與帕金森病風險增加的關聯(lián),凱斯西儲大學胃腸病學家Gregory Cooper博士提出了潛在機制的解釋。在切除術過程中,α-突觸核蛋白可能會從闌尾中釋放并通過迷走神經(jīng)傳播到大腦。另外,闌尾的炎癥也可能與神經(jīng)炎癥有關,從而引發(fā)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
相反,范安德爾研究所的研究則推測,切除闌尾也可能為α-突觸核蛋白的繼續(xù)傳播“斷了后路”。一個值得注意的數(shù)據(jù)是,研究人員檢查了48名接受切除術但未發(fā)展為帕金森病的患者,結果在46個切除的闌尾中都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α-突觸核蛋白。這讓研究團隊倍感意外,Labrie博士說,“我們沒想到會在健康個體中看到成簇的α-突觸核蛋白,這些蛋白聚集體在闌尾中可能發(fā)揮著我們并不了解的生物學功能。
預防帕金森病,闌尾切不切?
前不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明,在帕金森病的發(fā)展中,殺傷神經(jīng)的蛋白會從腸道傳到大腦。但目前,闌尾切除和帕金森病究竟是正向還是反向關聯(lián),更多是缺乏有力證明的假說。
正如Labrie博士所言,“如果真的要了解是什么觸發(fā)了帕金森病,你必須先了解在診斷之前20年就出現(xiàn)的跡象。當標志性的運動障礙出現(xiàn)時,大腦黑質中超過一半的細胞都已經(jīng)被摧毀。”
我們期待科學家早日探明帕金森病的起源和治療機制。而至于健康人群是否需要考慮切除闌尾,Labrie博士表示,答案是否定的。“畢竟,α-突觸核蛋白也可能聚集在胃腸道的其他部分,只是科學家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