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乙酰氨基酚因其止痛效果好,沒有成癮性,廣泛地應用于退熱,止痛和感冒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新康泰克,泰諾,感康,白加黑等。普遍認為無論對于幼兒還是成人,正常劑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非常安全。但是有研究表明,長期、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在美國,約50%藥源性肝損傷是由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導致,每年大概有8萬人因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入院。
對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損傷的主要機制是其代謝產物N-乙酰基-4-苯醌亞胺(NAPQI)與肝 臟內的谷胱甘肽結合導致其失活,谷胱甘肽的過度消耗導致肝細胞壞死,進而釋放 HMGB1, 其進一步與中性粒細胞表面的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受體(RAGE)作用吸引中性粒細胞,從而導致炎癥細胞浸潤并激活無菌炎癥進程,最終導致肝損傷被繼續(xù)放大和加劇,這一作用機制也被稱為HMGB1/RAGE 軸。
目前臨床上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標準治療藥物是乙酰半胱氨酸,主要通過中和對乙酰氨基酸代謝產物NAPQI發(fā)揮作用, 因此要求其用藥時間必須要早,必須于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8小時內用藥才有效果,導致其用藥時間窗口期比較短。因此一種作用時間窗口更長的高效藥物成為治療此類肝損傷的迫切需求。
2020年3月18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發(fā)表了一篇題為"Design of anti-inflammatory heparan sulfate to protect against 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的研究,報道了一種新型化學酶法合成的硫酸乙酰肝素十八糖可以有效治療對乙酰氨基酚過量引起的急性肝損傷,相對于作用機制為中和NAPQI的標準用藥乙酰半胱氨酸,這種新型的硫酸乙酰肝素寡糖作用靶點為HMGB1/RAGE軸,通過中和HMGB1 以抑制其與RAGE結合以及誘導中性粒細胞聚集。在發(fā)病進程中,因HMGB1導致中性粒細胞浸潤晚于NAPQI的產生以及引起肝細胞壞死的過程,因此其用藥窗口期明顯寬于乙酰半胱氨酸,為此類急性肝損傷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和途徑。
自從2008年的肝素事件后,從動物組織中提取的肝素容易被污染以及各批次之間差異大等缺點暴露出來,大家開始把目光轉向于合成結構明確均一的肝素類藥物,并進一步擴展到硫酸乙酰肝素類寡糖藥物。合成的肝素以及硫酸乙酰肝素糖類藥物具有結構均一 、作用靶點相對明確的特點,通過精確控制不同位置的硫酸根修飾,可使其具有完全不同的功效,
例如文章中作者比較了兩種不同十八糖18mer-HP和18mer-AXa,兩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單糖結構組成,18mer-AXa較前者主要是多了6位取代基上硫酸根的修飾,而這細微的結構差異導致18mer-HP具有治療急性肝損傷的作用而無抗凝功效,18mer-AXa表現出良好的抗凝作用卻不具備肝保護作用。
硫酸乙酰肝素廣泛存在于所有的哺乳動物細胞表面,并且與多種重要蛋白相互作用,因此靶向于硫酸乙酰肝素與蛋白相互作用的藥物可以從本質上更有效地阻斷信號轉導,并且應用廣泛。硫酸乙酰肝素十八糖在治療肝損傷方面的潛在療效給研究者帶來了更多的信心,相信合成寡糖類藥物在未來會有更廣泛的應用與前景。
參考文獻:
Katelyn Arnold, Yongmei Xu, Design of anti-inflammatory hHeparan sulfate to protect against 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Sci.Transl.Med.12, eaav8075 (2020)
W. M. Lee, Acetaminophen toxicity: Changing perceptions on a social/medical issue.Hepatology 46, 966-970 (2007)
M. Blieden, L. C. Paramore, D. Shah, R. Ben-Joseph, A perspective on the epidemiology of acetaminophen exposre and tox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7, 341-348 (2014).
J. C. Mossanen, F. Tacke, 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Lab. Anim. 49,30-36 (2015)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