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VIA最新出爐的《全球腫瘤學趨勢2024》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當今腫瘤學療法臨床研究的趨勢。
最近十年,很多曾經(jīng)被視為“抱表寢繩”的圭臬已經(jīng)得到了突破與更新,以ADC、CAR-T為代表的先進療法在腫瘤學中的應(yīng)用也不斷開花結(jié)果,從以前的血液瘤逐漸向難治的實體瘤領(lǐng)域進軍。腫瘤學療法正以日新月異的姿態(tài)闊步前行。
腫瘤學臨床階段/適應(yīng)癥趨勢
·腫瘤學臨床試驗占比很大,其臨床數(shù)量于2021年達到頂峰之后,在2022年所有下降,但在2023年保持平穩(wěn),相對于2017年仍然增長了18%。
·II 期試驗(包括 I/II 期、IIa 和 IIb 期)占腫瘤學臨床試驗的最大份額,2023 年開始的腫瘤學試驗中有 49% 為 II 期,而 I 期為 41%,III 期為 10%。
·大多數(shù)腫瘤學試驗都集中在罕見癌癥上,2023 年啟動的試驗中有 72% 針對罕見癌癥,但 2023 年罕見腫瘤學試驗啟動數(shù)量與 2022 年相比下降了 8%。
·2023 年開始的腫瘤學試驗中有 82%針對實體瘤。
·雖然只有一小部分試驗針對血液瘤,但從 2013 年到 2023 年,這個領(lǐng)域的試驗數(shù)量增長了 19%,2023 年開始的試驗中有 350 多項研究血液瘤。
腫瘤學臨床試驗數(shù)量趨勢
圖1. 不同規(guī)模生物制藥公司2014-2023年發(fā)起腫瘤學臨床試驗數(shù)量走勢圖。(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新興生物制藥公司(年銷售額低于 5 億美元且每年研發(fā)支出低于 2 億美元的公司)在 2023 年發(fā)起了60% 的腫瘤學臨床試驗,幾乎是 2014 年 33% 的兩倍。
·大型制藥公司(年銷售額超過 100 億美元的公司)在腫瘤學試驗中的份額正在下降,占 28% ,低于 2014 年的 59%。
·腫瘤學臨床試驗的啟動數(shù)量在過去兩年中下降了 9%。其中新興生物制藥公司的試驗增長保持平穩(wěn),而大型制藥公司的下降幅度則為 20%。
·小型和中型公司在過去兩年中腫瘤學試驗的啟動數(shù)量有所下降,但其在試驗中所占的份額比十年前更大。
腫瘤臨床地域差異性趨勢
圖2. 2014-2023年腫瘤學臨床試驗絕對數(shù)量(左)和比例(右)的地域關(guān)聯(lián)圖。(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自從2018 年以來,美國腫瘤學臨床試驗的份額下降了 8%,總部位于美國的公司占 2023 年腫瘤學臨床試驗的 34%。
·歐洲的份額從五年前的 25% 下降到 2023 年的 21%,絕對數(shù)量在同一時期下降了 8%。
·總部位于日本的公司的腫瘤學試驗份額也從五年前的 8% 下降到 2023 年的 4%,絕對數(shù)量下降了 37%。
·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開展的試驗?zāi)壳罢寄[瘤學試驗的 35%,高于五年前的 20% 和 2008 年的 1%,超過了美國和歐洲公司。中國公司開展的腫瘤學試驗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顯著增長,凸顯了中國公司在全球新腫瘤學產(chǎn)品開發(fā)中發(fā)揮的愈發(fā)重要的作用。
腫瘤學臨床研究的新機制發(fā)展
在過去十年中,腫瘤學研究和開發(fā)越來越關(guān)注具有創(chuàng)新作用機制的癌癥治療靶向藥物。
圖3. 實體瘤和血液瘤中不同療法的臨床數(shù)量
·新的腫瘤學機制,特別是細胞和基因療法、ADC和多特異性抗體,已上升到試驗啟動的25%。
·2023 年血液瘤試驗下降了 17%,而實體腫瘤癌癥的臨床開發(fā)活動在 2021 年達到頂峰后保持不變。
·PD-1/PD-L1 檢查點抑制劑在過去十年中顯著增長,但近年來開始逐漸減少。這表明市場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飽和趨勢,開發(fā)展轉(zhuǎn)向更新的靶向分子。
·多特異性抗體開發(fā)顯著增長,占血液瘤和實體腫瘤試驗的 4% 至 5%,表明人們關(guān)注多靶點機制。
·ADC降低舊化療藥物的非特異性,主要針對實體腫瘤。ADC過去兩年在實體腫瘤研究中增長了 80%。
·過去十年,實體腫瘤和血液瘤的細胞和基因治療試驗都有所增加,目前占血液瘤試驗的 25%。
細胞與基因腫瘤學療法的興盛趨勢
圖4. 針對血液瘤和實體瘤的CAR-T研究數(shù)量逐年走勢圖(左),以及血液瘤和實體瘤CAR-T療法數(shù)量最多的五類適應(yīng)癥(右)。(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CAR-T 細胞療法占血液瘤的細胞和基因治療試驗的 80%。
·針對實體瘤的 CAR-T 研究數(shù)量也有了大幅增長。
·從歷史上看,超過 70% 的CAR-T試驗都是針對血液瘤的,然而,越來越多的 CAR-T 試驗針對實體瘤。2023 年試驗開始數(shù)量的CAR-T中有44%針對實體瘤,高于 2019 年的 26%。
·931 項正在進行的 CAR-T 試驗中,80% 針對血液瘤,其中 363 項針對非霍奇金淋巴瘤。
·CAR-T在實體瘤研究中僅占比20%,但針對實體瘤的 CAR-T 越來越多地涉及難以治療的癌癥,包括胃癌和胰腺癌。
·幾乎所有正在進行的 CAR-T 試驗都是 I 期或 II 期試驗,III 期試驗很少。這些療法通常是根據(jù) I 期或 II 期試驗的數(shù)據(jù)獲得批準的(試驗的復雜性、未滿足的需求很高,而且患者人數(shù)通常很少)。
ADC腫瘤療法開發(fā)
圖5. ADC腫瘤療法數(shù)量逐年走勢圖。(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第一個獲批用于治療癌癥的 ADC療法 gemtuzumab ozogamicin (Mylotarg) 于 2000 年獲得加速批準,但后來因嚴重的安全問題退出市場,并于 2017 年重新獲得批準。
·自 2000 年以來,已有 15 種 ADC 獲批,涉及 12 個不同的靶點,針對血液瘤和實體瘤。
·ADC 的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23 年開始的臨床試驗數(shù)量接近 200 項,是十年前的 5 倍多,比 2022 年增長了 26%。
·ADC 的未來研究和開發(fā)將集中于新靶點、不同的細胞毒性藥物、不同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不同的適應(yīng)癥,改善傳統(tǒng)化療效果。
雙特異性抗體腫瘤療法開發(fā)
圖6. 雙特異性腫瘤抗體上市(左)和臨床研究情況(右)。(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目前市場上有十種癌癥雙特異性抗體(包括雙特異性 T 細胞接合劑 (BiTE) blinatumomab 和 tebentafusp):七種用于治療血液瘤,三種針對實體瘤。
·2023 年,F(xiàn)DA 批準了四種雙特異性抗體:epcoritamab、elranatamab、glofitamab 和 talquetamab,均針對血液瘤。
·目前有超過 150 項針對腫瘤學的雙特異性抗體臨床試驗,其中 82% 針對實體瘤。
·超過 50% 的雙特異性抗體試驗處于后期臨床開發(fā)階段,大多數(shù)試驗處于 II 期。
·雙特異性抗體在多種癌癥中進行測試,其中血液瘤多發(fā)性骨髓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包括非小細胞肺癌和結(jié)直腸癌的實體腫瘤中也取得了進展。
·隨著雙特異性抗體開發(fā)的進展,出現(xiàn)了新型多特異性抗體模式,例如三特異性抗體。
放射性配體腫瘤療法開發(fā)
圖7. RLT療法臨床研究數(shù)量走勢圖(左)和適應(yīng)癥分布圖(右)。(圖片來源:Citeline, IQVIA)
放射配體療法(RLT,Radioligand therapy)精確地將輻射傳遞到癌細胞,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影響,F(xiàn)DA 迄今已批準了兩種方法。
·177Lu-dotatate (Lutathera) 獲批用于治療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目前正在研究其用于其他癌癥類型,包括乳腺癌和默克爾細胞癌。
·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 (Pluvicto) 獲批用于治療轉(zhuǎn)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在過去 10 年中,已有 144 項臨床試驗開始測試 RLT,其中 67 項用于前列腺癌,30 項用于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12 項用于乳腺癌。
·大多數(shù) RLT 都是針對實體腫瘤開發(fā)的,只有 4% 針對血液系統(tǒng)癌癥,特別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2023 年全球癌癥藥物支出增至 2230 億美元,預(yù)計到 2028 年將達到 4090 億美元。
·2023 年,全球癌癥藥物支出增至 2230 億美元,其中 74% 集中在主要發(fā)達市場(美國、歐盟 4+英國和日本),在過去五年中保持穩(wěn)定。
·預(yù)計未來五年這些主要發(fā)達市場的支出增長將與過去五年相似,到2028年,美國和歐盟4+英國的五年復合年增長率預(yù)計為11-14%,日本為4-7%。
·美國在腫瘤學上的支出從2019年的650億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990億美元,占全球支出的45%,預(yù)計到2028年將增長到近1800億美元。
參考資料:
[1] 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24. Outlook to 2028. IQVIA. May 2024.
[2] Boni V, Sharma MR, Patnaik A. The resurgence of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in cancer therapeutics: novel targets and payloads. Am Soc Clin Oncol Educ Book. 2020 Mar;40:e58-e74.
[3]Wang S, Chen K, Lei Q, Ma P, Yuan AQ, Zhao Y, et al.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treating human malignancies. EMBO Mol Med. 2021 Sep 7;13(9):e14291.
[4]Jin S, Sun Y, Liang X, Gu X, Ning J, Xu Y, et al. Emerging new therapeutic antibody derivatives for cancer treatment.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 Feb 7;7(1):39.
[5]Tosoian JJ, Zhang Y, Xiao L, Xie C, Samora NL, Niknafs YS,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18-gene urine test for highgrade prostate cancer. JAMA Oncol. 2024 Apr 18.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